国产无码

观点丨张健华: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探讨

时间: 2025-10-28 10:29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就数字人民币话题接受《财经》专访。张健华认为,数字人民币当前的M0(现金)、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等定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法定货币的完整功能。他建议可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推动其从M0逐步向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功能延伸,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记息并开发相应理财产品,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并拓展数字人民币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功能。同时,张健华强调,数字人民币在B端(企业端)的应用潜力大于C端(个人端),尤其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在跨境支付方面,他指出,数字人民币凭借点对点交易的技术特性,有望重塑现有跨境支付体系,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要做好四项关键调整

张健华指出,当前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使其面临多重制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不能生息、应用场景比较受限等因素削弱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采用100%准备金制度,运营机构难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因而缺乏推广积极性。此外,数字人民币作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设定,也使其无法进入金融同业交易、金融市场投资等规模庞大的批发型业务场景,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拓展。

基于上述问题,张健华建议应逐步调整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逐步向M1、M2功能延伸。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四个关键方向:一是探索引入部分准备金制度,参照目前5%–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对运营机构缴存的准备金支付利息;二是允许商业银行对数字人民币钱包余额支付利息,使其转化为居民存款,增强持有动力;三是允许商业银行将超出法定准备金部分的数字人民币纳入表内负债管理,用于发放贷款和投资,从而激活其货币派生能力;四是推动数字人民币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型,拓展其在央行与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交易场景中的应用。

数字人民币要有匹配的基础设施

张健华指出,未来数字人民币与传统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态差异。作为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需建立相应的清结算基础设施。为此,他建议央行应以数字人民币为基础,对现有清结算网络进行系统性重构,涵盖银联、网联、农信银、城信银以及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等关键组成部分。

为防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影响,央行有必要全面掌握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规模与派生能力等信息。张健华建议,央行可建立与之适配的统计体系,升级数字人民币的计量框架,将其纳入M0、M1、M2等货币层次统计中,为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控提供依据。

此外,张健华强调,未来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非银支付工具之间是“钱与钱包”的关系,并不构成直接竞争。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将不再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而是向运营机构提供数字人民币。在接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非银支付钱包后,后者可基于数字人民币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与应用场景。

数字人民币产业端应用前景广阔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张健华指出,若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延伸至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领域,未来在金融交易、支付结算等批发端场景中将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在企业端(B端)的增长潜力远大于已趋于成熟的个人端(C端)。目前,数字人民币在B端主要应用于工资发放与税费缴纳等基础场景,未来则有望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构建覆盖支付结算、融资服务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

在产业端应用层面,张健华进一步分析指出,相较于传统以银行账户为主导的B2B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交易系统能够通过将采购流程中的下单、支付、收款、发货等环节线上化与自动化,结合其“支付即结算”与“可编程”等技术特性,实现订单的实时核销与资金的即时到账。该机制在不改变企业原有支付流程的前提下,有效压缩了交易履约周期,有助于提升产业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从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人民币能够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

在跨境支付领域,张健华指出,数字人民币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跨境结算依赖SWIFT报文系统、存在资金流与信息流分离、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相比,数字人民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信息流与资金流合一”,能够绕过中介机构实现点对点交易,从而有效降低结算成本并缩短结算时间。

在跨境支付模式方面,张健华介绍,数字人民币已形成“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与“双边模式”并行的架构。其中,mBridge平台已接入中国、泰国、阿联酋及中国香港四地货币当局,并吸引了30余个国家作为观察员参与;双边模式则依托中资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为境外企业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实现高效、灵活的跨境交易结算。

关于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是否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张健华表示,二者将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全球应用前景也将进一步拓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