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主办,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支持,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国产无码
文创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文化金融分论坛在北京坊劝业场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以“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为切入点,广泛汇聚文化产业、金融领域的杰出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大领域的深入合作与协同发展,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产业根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奥地利驻华大使海沃福,奥地利萨尔茨堡州政府中国特使、前副州长沃夫冈·艾瑟尔,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袁新峰,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卫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玲,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凡,国产无码
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西城区委副书记蔡兵等嘉宾出席。
本次分论坛围绕“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安排了致辞环节、主旨演讲、项目发布、合作签约、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特别环节和主题演讲环节。嘉宾就文化金融协同方向与创新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同时发布了“文化金融服务进园区 —— 西城行”项目,促进了两项合作协议的签署落地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切实推动了文化和金融的深度对话与合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图为蔡兵
蔡兵在致辞中表示,西城区厚植文化和金融的优渥土壤,发挥“4+N”产业优势和“两区”建设优势,拓展文化和金融相互赋能的创新模式,培育文化和金融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西城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聚焦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文融西城”,深入推进文化和金融跨界联动。聚焦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文化+金融”新业态。聚焦双向奔赴,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以金融“活水”涵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金融创新为文化强区构筑坚实支撑,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图为袁新峰
袁新峰在致辞中表示,金融强国和文化强国双向奔赴,是金融从业者的时代使命。立足北京,金融机构要突出金融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入理解文化产业特性和需求,创新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融合创新 价值共生: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图为缪沐阳
缪沐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文化产业是高成长性产业、是“投资于人”的产业、是具有综合带动作用的产业。要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文化金融”内涵,深入探究文化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文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文化企业的全成长过程,都能够得到相应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保障支持,能够精准把握文化产业轻资产、长周期、长尾效应突出的特性,壮大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工具、激发创造活力,平抑对冲风险,在服务人文经济中彰显金融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展望 “十五五”,要把握数字化和融合度两个关键变量,抢抓文化与金融深度合作的历史机遇。要推动文化资产从“资源持有”向“价值运营”转型。要培育耐心资本,强化财金联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构建共生共赢的文化金融生态。

图为于春玲
于春玲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科技正重塑文化产业的创作、传播与消费全链条,对文化投资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为此,投资应聚焦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既要看到科技带来的产业升级,也要重视文化对于科技的引领作用,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交汇。金融资本应防止“一哄而上”的粗放思维,升级为理解文化特性、尊重文化规律的“文化友好型”资本;同时,文化企业也需加速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转型为“可投资”的标的。

图为赵岑
赵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文商旅体融合应与城市更新行动有机结合,建立市级统筹、跨部门乃至跨区域的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域资源统筹或跨域资源联动。要坚持因地制宜,以深度融合培育内生动力。更新、创新文化与消费的联结机制,形成文化与消费双导向型城市更新模式(CCOD),完善相关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文旅产业的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共同构建以人为本、富有韧性、持续繁荣的城市发展的新范式。
政银协同 生态共建:赋能文化新生态

图为“文化金融服务进园区——西城行”发布仪式
论坛现场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和西城区政府共同发布了“文化金融服务进园区——西城行”项目,项目汇聚多家金融机构与西城区文化产业园区,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通过定制化金融产品、精准政策对接和优质资源导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赋能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西城区委宣传部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签署了“2025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联赛”项目合作协议。
乐章为媒促对话,文明互鉴育新机

图为萨尔茨堡国立交响乐团莫扎特四重奏
在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特别环节,著名的萨尔茨堡国立交响乐团现场演绎莫扎特弦乐四重奏《 G大调弦乐小夜曲》。

图为沃夫冈·艾瑟尔
沃夫冈·艾瑟尔在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特别演讲中表示,奥地利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已持续数十年,中国是奥地利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萨尔茨堡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各个领域深化双方的合作,真诚希望萨尔茨堡能够继续与中国、北京以及西城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萨尔茨堡的大门永远向中国朋友敞开。
文化为核 金融为翼:多元聚力共创未来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银行党委常委、副行长郭轶锋,中国银河证券党委委员、副总裁、首席信息官罗黎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胡伟围绕“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主题带来观点分享。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 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白凡,腾讯动漫总编辑黄英平,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一新围绕“激发文化消费投融资,带动城市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图为郭轶锋
郭轶锋表示,文化金融的生命力源于始终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始终顺应文化产业演进趋势、始终跟随文化企业的真实金融需求。金融必须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一是精准滴灌,构建“全周期覆盖”的产品矩阵、打造“多路径突破”的融资模式,突破融资瓶颈;二是普惠向实,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滋养产业根基;三是生态共建,深化政银协同、资本链接与要素融通,汇聚各方合力;四是数智赋能,主动应变、战略先行,推动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图为罗黎明
罗黎明表示,我国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科技+文化”
新业态、文化出海与IP经济等新增长点不断爆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文化产业投资面临估值难、不确定性大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产业、金融间的协同合作,创新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胡伟
胡伟表示,保险业助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在于“深入场景、精准赋能”。一方面是供给侧要以多维度风险保障,筑牢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是需求侧要创新服务文化参与者,守护安心消费环境。对于未来的发力方向,一是产品创新要“更精准”,紧跟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开发更细分、更灵活的保险产品。二是风险管理要“更闭环”,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构建文化产业风险数据库,帮助文化产业做好风险减量管理。三是生态合作要“更开放”,与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科技企业携手,共同构建一个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的文化金融生态圈。

图为景小勇
景小勇表示,演艺项目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申请艺术基金、IP多元开发及文化与金融基于IP价值的深度共创,将艺术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延伸了文化消费链条。演艺投融资面临知识产权估值难,融资渠道单一,传统信贷难以匹配演艺项目周期,退出机制不畅的行业共性困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演艺企业三方协同发力,探索演艺项目“分账融资”“保底发行”模式;完善演艺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让“无形资产”变“可信资产”;培育优质演艺企业,支持其通过上市拓宽融资渠道。

图为白凡
白凡表示,首旅集团通过与非遗等业态融合、深化“IP+空间”、运用光影科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消费新场景,打破了单一业态局限,激活了文化资源价值,让商业空间焕发文化消费活力,带动了产业协同升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为黄英平
黄英平表示,中国动漫产业迎来“黄金时代”,202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谷子经济”达到1689亿元,而2025年一季度国产IP“谷子”交易额已是日本“IP”谷子的1.2倍。Z时代成为消费主力。IP动漫IP通过“动漫+”模式,与地域特色结合,带动城市文旅深度融合、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标签、盘活传统和新商业空间,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尹一新
尹一新表示,天桥演艺区已建成天桥艺术中心等标杆项目并取得亮眼票房,当前面临全国文商旅融合发展热度飙升、北京建设演艺之都等重要机遇。未来将实施“一纵一横”发展战略,在南北文化纵轴上集聚优质资源,推动演艺产业向“创作、制作、演出、衍生”全产业链延伸,重点打造“天桥一号”演艺集群项目,并推动成立“音乐剧高校联盟”;在东西文旅横轴上,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激活文旅潜能,重点打造大观园“红楼幻夜”等项目。
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金融、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代表参与,推动了文化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切实可行的协同动能。